享声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331|回复: 0

【耳边评测】“高烧”的理想伴侣——享声MR2体验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5 17: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oundaware 于 2021-6-15 17:36 编辑



作者:张蛋蛋

楔子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你愿意为你的爱好留出多少时间和精力?


这个问题,多少让人有些唏嘘。20年前,史诗般荡气回肠的《指环王》三部曲风靡全球,无数影迷在电影院里反复观看这几部长达3个多小时的作品;20年后,重映的《指环王》遭受冷遇,被吐槽“又长又臭,不知所云”。90年代的烧友会悠然地在一堆唱片中选出最爱的那一张,然后静静地花上一个下午和好友一边沏茶一边品评;如今,大多数年轻人只能在通勤路上听一耳朵的音乐,“方便好用”已经成为了他们对于器材的首要需求。当下的生活节奏让“时间”和“精力”变得越来越宝贵,甚至连“爱好”本身也逐渐快餐化。


难道现在的大家已经忘记欣赏美好事物的那份心情了吗?或许也不是。


今天蛋蛋要在这篇评测里聊到的这款产品,是一款让我期待了一年才姗姗来迟的器材,也是近几年让我花费最多时间和精力来研究的一款器材——享声MR2。在入手到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再次经历了当年刚入烧时那种新鲜感和兴奋劲,也重新回味了一遍“折腾”的乐趣。尽管整个过程漫长且忙碌,却让人乐在其中。


尽管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无法在爱好上投入太多时间,但优秀的作品依然值得真正喜爱它们的人在百忙中抽出精力去体会和欣赏。古典音乐爱好者再忙也愿意去听一场维也纳爱乐的现场演奏;骨灰级影迷还是会在电影院安静地坐上四个小时,回味经典;HiFi发烧友也不会介意花上十天半个月去好好钻研一台优秀的机器……美好的事物,在任何时代都值得被尊敬。



关于MR2

蛋蛋个人对于享声家的声音一直都相当认可,对他们多年前的便携旗舰MR1更是好感满满,因此当他们家去年放出新旗舰的风声时,我就极为关注,想知道享声在MR1这样一台功能和声音表现已经相当不错的机器身上,还能有什么样的突破。



在去年10月的SIAV展会上,蛋蛋第一次看到了MR2——一款基于享声AMC(All-Round Media Center)平台打造的功能强大的个人定制影音设备,其产品形态与当年的MR1大相径庭,类似一台windows平板,传承下来的是“HiFi系统中枢”这个贯穿始终的概念。


IMG_7734(20210615-171738).JPG



自从在展会上种草了这个大家伙,蛋蛋便对它念念不忘。前段时间借回来听了一阵后,更是被毒得不能自已,最终只好乖乖掏腰包把这台售价高达两万的机器买回家。这篇文章,也是我有史以来写过最长的一篇评测分享(毕竟可是自己花钱买的东西,肯定要好好吹一下)。然而,六七千字的篇幅,终究也只能讲到这台机器实力和用途的一小部分而已。


接下来,我就要开始认真放毒了,抵抗力弱的童鞋请慎入!!!



开箱

享声这回没有用常规的纸质材料来做MR2的包装,而是配了一个巨大的防水包装箱,用料相当厚重扎实,外观硬朗,通体黑色,让我不禁想起《碟中谍4》里边的“核手提箱”233333。打开箱子,里面是被海绵包裹的MR2和产品说明书。在我看来,放在2万元级别的随身器材里,MR2这套包装虽然保护性能还比较到位,但整体显得简单了些,缺乏设计感,而且档次也有点不够高。不过享声作为一个理工味比较浓厚的品牌,向来不太擅长这些花里胡哨的设计,因此我也就不过多去纠结了。


IMG_7735(20210615-171741).JPG


MR2本身的外形比这个包装要精致许多,机身近似一个长方体,四周的边角处理得比较圆滑,不会硌手,有一定的厚度,但并不影响单手握持。金属机身为银灰色,手感比较细腻,背面用白色字体印着享声的LOGO和MR2的产品名。这个外观虽然还算不上惊艳,但比早几年的MR1在设计上显得更加圆融和大方,简洁之余又有着不错的质感,拿在手上颇为帅气。不过这个体积和重量对于蛋蛋这种小女生来说显然不太友好,抱在怀里的感觉堪比一本书,稍嫌累赘。而且目前机器还处在只能裸奔的状态,这个重量要是磕一下可不是开玩笑的,希望官方的皮套抓紧出来吧。


IMG_7736(20210615-171745).JPG


机器上方是3.5单端、3.5Pro平衡和4.4平衡三个耳机口,还有金色的音量旋钮和一个熄屏状态下可以显示机器信息的肩屏。我个人认为这个设计是相当体贴的,对于MR2这种大屏机器来说,长期亮屏会导致大量的电被浪费掉,实测若是经常在亮屏的状态下使用,平衡口续航时间还不到10小时。因此,耗电量较低的肩屏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补充,辅助进行一些常规操作。


IMG_7737(20210615-171748).JPG


MR2机身上的接口相当丰富,涵盖了Line Out、光纤&同轴输出、USB2.0、USB3.0和HDMI接口,丰富的扩展性可以媲美大多数的台式转盘。其LO口既是4.4平衡XLR/RCA,同时也是个易驱耳塞输出口,一些高敏低阻的塞子如果在机身自带的4.4耳放口容易过推的话,可以换到这个低功率的4.4口来推。8寸1080P的屏幕观感相当不错,色彩自然且不失细腻。


IMG_7738(20210615-171751).JPG


整个开箱过程进行得非常快,除了一个专用充电头、两条4.4转XLR/RCA的转接线之外,MR2没有配置太多配件。最复杂最需要研究的,还是这台机器本身。



功能及体验

私以为MR2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手难度并不小,因为它的系统和烧友们熟悉的播放器系统完全不同,用的是windows企业版,这也就意味着它整体的操作逻辑是和电脑差不多的。目前主流的播放器在操作体验上都在向手机靠拢,因此对于用惯了安卓智能播放器的烧友来说,一开始要适应MR2这种操作逻辑会有点困难,我自己花了几天的时间才基本调整过来。由于windows系统天生就不如安卓和iOS系统那么适合做成触屏系统,再加上MR2的屏幕相对于surface之类的常见windows平板来说实在有点小,因此即便适应了这种操作逻辑,其操作的直观便捷性还是要逊于目前主流的安卓播放器。对此享声也提供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蛋蛋目前在家中最常用的方法——搭配键鼠作为传统PC来使用;另一种则是通过微软的远程桌面APP进行手机操作或iPad操作。


IMG_7739.JPG


MR2在影音方面的功能是比较强大的,国内外常见的影音软件像Tidal、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都支持;对于习惯聆听本地音乐的用户来说,foobar2000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影音爱好者还可以拿来刷一下B站爱奇艺……当然,这些只不过是MR2作为一台独立播放器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功能,当它和HiFi系统中的其它角色相结合时,才能全方位地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这些功能之繁复,绝不是在一篇评测里就能讲透的,蛋蛋在这里也只作简要的介绍。



首先,MR2可以作为一个家庭音乐管理中心,通过内置的foobar或rooncore,对整个家庭NAS的音乐进行扫描与管理。尤其是对于那些音响和便携设备双修的烧友来说,MR2在家中可用来管理音响系统,外出又能作为独立的播放器使用,一机满足多个场景,相当便利。其次,通过USB连接蓝光光驱后,MR2会变成一台蓝光播放器,安装EAC并连接享声自家的CD-ONE又可以作为专业的抓轨机,同时它还是一台MQA 16X全展开的CD机,支持MQA-CD/DVD-audio播放。如果和USB蓝牙CSR5.0的蓝牙发射器相结合,它又可以成为一个高清蓝牙播放器与发射器……尽管它的扩展能力相当强大,但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只要摸透自己最常用的几种即可,倒不用太在意是否已经将机器“玩到头”。


IMG_7740(20210615-171758).JPG


IMG_7741(20210615-171802).JPG


对于MR2的使用体验,蛋蛋认为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从功能上来说,它考虑得相当周到,给了用户足够多的选择;但对于那些只想用最简单的方式听歌的朋友来说,它的功能有点过于复杂,未必适合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因此,蛋蛋个人并不建议“懒人”和初烧入手这台机器,从设计理念来看,它还是更适合那些不怕麻烦的“高烧”玩家。



声音表现

      MR2的用法非常多样,因此任何一篇独立的评测往往都只能讲到十之一二,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这篇评测中,蛋蛋主要将MR2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其声音表现,搭配对象也以耳塞和大耳为主。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的玩法体验,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跟踪一下我的贴吧连载,我会不定时进行更新。 在99%的评测里,我会用最稳妥的八股文来全方位形容一个器材的声音,把它的高中低频、声场动态掰开揉碎了来讲,指出它的亮点和缺陷。

      但是在评价MR2的时候,八股忽然就变得不那么好用了。


      在真正听到机器之前,我想象中MR2的声音应该是一本正经,四平八稳的,它必然是三频均衡,推力充足,信息量丰富,轻易就能触及随身(?)领域的天花板。然而,当我真正静下心来聆听这台机器的时候,之前的一切想象就变得无足轻重了。我不会再着眼于它展现出了曲目中的多少细节,也懒得在意它的声场规模如何,动态表现够不够澎湃。在整个聆听的过程中,我听到了邓丽君的甜美温婉,听到了张学友的深情款款,听到了贝多芬的坚韧,听到了勃拉姆斯的压抑……那些我所喜爱的音乐都以它们最本真的模样出现,偶尔还会带来一点我以前并未注意到的小惊喜。


      我还记得去年在与享声的林工聊天时,问及他想把MR2做成什么样的风格。林总的回答是,MR2并不需要什么风格或者个性。当时的我对这句话只是似懂非懂,因为“低调务实”的旗舰显然并非当今市场的主流,直到我真正感受到MR2的声音时,方才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MR2如同一位已臻化境的武林高手,它的身上没有锋芒,整体的气质是内敛且克制的。在演绎那些丰富多彩的音乐时,它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让音乐本身的魅力得以释放而已。听者欢笑或是落泪,都只为了音乐本身,而不是为它。


      在很多个安静的晚上,我用MR2不知不觉便听完了一张又一张专辑,不知不觉就度过了几个小时。我想这大概就是作为烧友最幸福和自在的一种状态。然而,作为一名和大家分享自己亲身体验的玩家,我不得不强迫自己从这种状态里抽离出来,用更加理智和直白的语言给大家好好聊聊MR2的声音表现。


      MR2身上的圆融感,主要来源于其整体表现极其注重平衡,处处透着克制之感。中频的位置远近适宜,密度非常好,结像光滑饱满,不薄不刺,几乎没有什么染色,音色和风格主要取决于搭配的耳机,听感非常自然。由于中频风格偏素,乍听之下会有点淡,但由于其自身的硬素质实在过于强大,且音色打磨得比较细致,因此在音源和耳机素质足够好的前提下,这种偏素的风格已经足够展现出歌曲本身的韵味,听久了之后反而会不太适应调味过重的中频。高频部分的表现是我个人最为欣赏的,优秀的延展度大大提升了空间感的表现,丰富的泛音充分塑造出了器乐的形体和特色。即便在搭配一些不以高频见长的耳机时,MR2仍能保证整体的听感不闷不暗;而在驱动一些较为刺激的耳机时,MR2又能将部分高频的毛刺抚平,提升耐听度。这种精准到位的控制力也同样体现在低频部分,MR2的低频有着相当强大的凝聚力,弹性极佳,在表现鼓声的时候,敲击的力度和下潜的深度都呈现得活灵活现,画面感十足,对于残响的呈现有着极高的还原度,对于整体层次的变化也把握得十分准确,做到了扎实有力却不肥厚拖沓。


      MR2的声场并不是宽广无边际的类型,整个声音空间被丰富的细节填充得十分饱满,但绝不会有狭隘之感。横向、纵深和高度的比例相当,有着出色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动态表现澎湃,气势如虹,瞬态响应也相当迅速,可以完整地展现出大编制曲目的宏大场面。


      简而言之,MR2的硬实力在我目前接触过的器材里绝对稳稳站在第一梯队,它任何一方面的声音表现单独拿出来都是相当优秀的存在,整体又是水乳交融,和谐平顺的。它的优秀不显山不露水,却又无处不在。


      在《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在教张无忌太极剑时,要求他忘掉所有剑招,方算真正学成。而MR2的声音表现,恰如张真人在近百年的修炼中悟出来的剑术,让听者忘掉三频,忘掉素质,忘掉声场,只想安安心心地享受这场醉人的音乐之旅。

IMG_7742.JPG


      搭配——耳塞

      对于MR2这种级别的机器而言,驱动耳塞是极为轻松的,我手头的塞子与它搭配基本都能出来不错的效果,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MR2和FIR M4(搭配EFFECT AUDIO Cleopatra OCTA)这个让我听到不愿入睡的组合。FIR家最合我口味的产品是宽松耐听的旗舰产品M5,而M4作为一款比较面面俱到的标准万元塞,虽然声音风格中正,素质优秀,但总让人觉得有些乏味,不如带点小个性的M5来得讨喜。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MR2驱动下的M4竟变得鲜活了许多,在保留了原本均衡中正基础的同时,增加了丰富的乐感,将音乐中的细节以更加自然的方式予以呈现。尽管这套搭配下的M4并未在素质上有越级的突破,但整体的宽松度和感染力有所增加,更能给听者带来愉悦感。
      MR2和动圈耳塞的搭配也同样相得益彰,尤其是一些潜力较大的旗舰级耳塞,在插上MR2之后往往能有质的飞跃。以我个人比较喜欢的DREAM XLS为例,这款塞子在前端推力不足的情况下声音容易发软发虚,两端也会打不开,驱动门槛相对较高。在MR2的大推力和硬素质加持下,XLS的声音密度和信息量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低频的下潜深度和凝聚力更为优秀,并且保留了本身清澈细腻的中频音色。其高频表现自然舒展,虽然不算特别亮,但延展度相当不错,丰润柔顺且富有美感。整体的听感鲜活饱满,动态表现优秀,相当杂食。


      搭配——大耳

      “随身推大耳只能听个响”,这几乎是圈内的共识。但近些年模拟元器件逐步小型化,电路设计也有了进一步的优化,使得台机不再需要通过“做大”来获得优秀的音质,也让便携设备有机会在有限的体积下获得接近台机的声音表现。据林工介绍,MR2的线路输出功率实际上已经不输自家几年前的台机产品。而从其驱动大耳的实际听感来看,效果也比蛋蛋预想的还要出色不少。

      在评测过程中,我将手头上的D5200、R70X和HD700这几个头戴大耳作为主要测试对象。


      D5200作为一款直推旗舰,本身在便携设备上的表现就还不错,比较容易推出较好的密度和框架。在MR2的平衡口上,我能够明显感觉到推力和控制力上去后,D5200所展现出来的巨大潜力。在大多数的随身设备上,D5200的声场呈圆形,声音暖厚温润,整体偏软,有一定的染色。而在MR2的驱动下,D5200的框架变得更加大气,声场明显开阔了不少,动态表现也变得更加迅猛。另一个比较明显的提升在于音色,原本暖厚得有些腻人的声音变得更有凝聚力,结像更加精致,细腻度和通透度都有所提升。D5200在我的印象里是一款比较偏向流行调音的耳机,但与MR2搭配之后,器乐方面的表现有了明显的提升,变得更加杂食。


      R70X的阻抗高达470欧姆,灵敏度为98db——这个参数一看就很难推咳咳……由于手上这只R70X用的还是单端线,所以我是用MR2高增益模式下的单端口来驱动的。470欧姆的阻抗对于单端口来说确实还是有点吃力,R70X的动态表现和声场与火力全开的状态相比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显得有些软,分离度也差一口气。这套搭配的亮点在于中频厚度尚可,对音色的还原也比较准确,可以应付一些独奏曲目,但大编制上的表现还差一口气,如果能用平衡口来驱动,相信效果会好不少。


      HD700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有些尴尬的产品,性价比和名气不如小弟弟HD600,硬素质和旗舰HD800相比又有明显的差距,但我却对它绵密细腻的音色和均衡全面的风格情有独钟。在这次的评测中,我给HD700换了一条4.4平衡线,用来测试MR2平衡口的表现。MR2和HD700这种路子比较正、对前端的硬实力又有一定要求的耳机搭配起来很有“强强联合”的感觉。HD700的高频如果控制不好容易发飘、刺耳,但在MR2的驱动下则是通透、舒展且柔美的,弦乐的表现饱满、细腻且充满张力,泛音的表现丝丝入扣,细节丰富。中频的染色不重,音色中正,齿音控制得比较好,位置对于人声重度爱好者来说可能不够贴耳,但对我这种口味清淡的烧友来说就刚刚好。HD700的声场算不上广阔,但在前端驱动到位的情况下,其动态、解析力也足以应付大部分的交响曲目。整体而言,这套搭配是比较典型的“水桶”搭配,表现相当全面,可以适应各类曲风


IMG_7743(20210615-171809).JPG


      在声音表现上,MR2的硬素质基本能与自家万元级的台机A300持平,只是推力上还略逊一筹,这对于大多数玩家而言其实已经完全够用。无论你玩的是塞子还是大耳,它都能凭借过硬的实力将耳机本身的特点发挥得十分到位,沉稳均衡的风格又保证了它可以适应几乎所有类型的耳机。如果硬要给它挑一点毛病,那可能就是这样的风格比较低调内敛,对于部分烧友来说可能会有点缺乏个性。但在我个人看来,一台优秀的前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耳机好好发挥实力,而不是展现自己的个性。对于这点,每一位烧友会有自己的想法。考虑到MR2毕竟是一台价格不菲的顶级随身器材,尽管蛋蛋个人对它极为欣赏,但还是建议大家在入手之前亲自听一听。

      尽管这篇评测的篇幅已经达到了蛋蛋自己的史上最长,单是声音部分的描写就占据了一大半(相信能坚持看到这的朋友也不多了),但却依旧只能基本讲完MR2耳机口的表现,而这台机器本身还有着太多的搭配、太丰富的功能在等待挖掘,蛋蛋会在之后慢慢和大家来分享。


      多年前,蛋蛋在看到MR1的时候,曾以为这就已经是一台对于发烧友来说最理想的播放器。然而MR2并没有满足于仅仅在MR1的基础上做一个稳妥的升级,而更像是借了“MR”系列的名字,做了一款全新的、告别过去的产品,它颠覆了我以往的很多使用习惯,大大提升了我的学习成本,却又让我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小结

      如今的HiFi设备,基本在朝着两个极端发展:要么追求极致的简洁方便,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毫无压力地欣赏音乐,如蓝牙解码放、小尾巴;要么以极致的声音为目标,让用户可以全身心地去体会HiFi本身的魅力,去挖掘和探索,而MR2便是这类器材的代表。


      从内到外,MR2都是一台完全以“烧友思维”来打造的机器,它具备了天花板级别的声音表现、强大且全面的功能、极高的可玩性,同时又有着不太友好的体积、并不完美的操作体验和相对较高的操作门槛。简而言之,从一开始,它所面对的群体就不是那些只想在闲时随便听几首歌的普罗大众,而是那些心甘情愿为HiFi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的骨灰级玩家。


      4年前,在@依稀已不再 的那篇超长的MR1评测里,依稀是这样形容MR1的:它就是它,它很好,但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


      4年后的MR2,其实同样可以用上面这句话来形容,但我还想补充这么一句:

      无论它是否适合你,它的好都值得你去品味一番。

IMG_7744(20210615-171812).JPG

*本文为外部评测,仅供参考



查看作者原文请点击:【耳边评测】“高烧”的理想伴侣——享声MR2体验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享声论坛

GMT+8, 2024-11-24 01:04 , Processed in 0.24966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